close

  若將學習二字折開來解釋,學,可解作為模仿及接受新知識;習,可解作為把知識重複地記住。但其實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定義。學習這一行為,其實在天地初開,原始時代起就已經一直都有。只不過是在孔子出現後,這一個詞組才有了公認的定義。在孔子《論語》一書中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?”─  學了之後及時、經常地進行溫習和實習,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?也就是說 ,“學”是自學或有人教你學。“習”是鞏固知識、技能的行為,一般有三種含義:溫習、實習、練習。“學”偏重於思想意識的理論領域,“習”偏重於行動實習的實踐方面。

  而在西方國家來說,學習一詞叫Study。Study這一英文單詞,意思上可解作學習、研究、細察,也就是說,西方人認為學習這一行為含研究之義。

  但怎樣的學習方式才能算是對學習者有幫助?談及學習方法,最原始的學習方法是背誦(記憶法)。在中國古代,古人必學的是“四書五經”(四書:《大學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《論語》;五經:《詩經》《尚書》《禮記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),因為受到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的限制,古人只能讀“四書五經”,因為“四書五經”最常提及的內容是儒家的五常“仁”、“義”、“禮”、“治”、“信”。而在西方國家,古人最常閱讀的是古希臘及古羅馬的文化,因為希臘及羅馬是歐洲文化的源頭。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朝流,現今的學習方法是思考及實踐。

  在文藝復興之前,也就是科學還未有普及的時候,歐洲人的學習範疇只有文化與藝術,而正正在這兩方面的學習上,不需要有太大的實踐經驗。而在文藝復興之後,科學開始得到傳播,但都只是理論性的科學,紙上談兵,沒有什麼實踐經驗。到了有“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”之譽的伽利略出現並提出科學需要實驗和實踐後,人們才開始明白實踐的重要性。經過多年來的傳播,不僅是歐洲,甚至到亞洲,人們逐步改變以往的學習方式,實行“多思考,多實踐”的學習方式。由此可見,學習並不是只靠“死背書”,最重要及最有效的方法是“實踐”,也就是所謂的“習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米奇與貓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